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长岛人文>长岛特色之渔家秧歌
 
长岛人文
 
长岛特色之渔家秧歌
已有 3209 人浏览  发布时间:2024/3/10
长岛唱秧歌(也叫耍秧歌、扭秧歌)始于二十世纪初,主要由东北地区传入,所汲取了烟台、蓬莱、黄县等农村秧歌的精华。除舞龙、跑旱船、踩高跷等形式外,更多的是源于海岛生活,表现渔村生产和风情,具有鲜明“海味”特点的渔村秧歌。长岛秧歌是海岛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再现和美化。渔民闯海打渔,谋生存,求发展,多捕鱼虾,发家致富是海岛渔家世世代代的美好愿望。他们把理想和行动编织在秧歌里,创造出那热烈、雄浑、多彩的网鱼捕虾的舞蹈秧歌。踏着欢快而有节奏的锣鼓点,舞者身着各样服装,头戴各类面具的“鱼流”、“虾群”,迎着叠起的“浪峰”,窜着汹涌的“波涛”,灵巧活泼的扭动着、跑跳着……数只双人驾驶的彩船,伴着渔号声,张帆摇橹地追赶着、围堵着。一声“下网了”,那一张张用色彩浸染的鱼网,高高扯起,成扑鱼状,那些鱼流、虾群,跑得快捷,躲得轻巧,左冲右突,上蹿下跳,穿插交错、闪转腾跃,颇有百鱼闹海,一网两船的高产丰收的景象。

建国以来,海岛人民不断向海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人工养殖海带、扇贝、海参、鲍鱼等正一浪高过一浪,作为始于生活,表现生活的秧歌,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有新的突破和发展。海带丰收季节,海滩上到处是晾晒海带的渔家妇女。她们那拖、拉、挥、甩的刚劲、优美、俏飒的动作,具有一种非常朴素的自然美和劳动美。富有灵感的秧歌编创人员,将这如诗如画的情景,稍事加工,提炼、升华,便创作具有一定艺术美的《金带飞舞》的秧歌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长岛的扇贝养殖业空前发展。一大批人家靠养扇贝富了起来,扇贝成了海岛人民心中“富”的象征,美的化身。扇贝秧歌便应运而生。每逢节日喜庆,穿红挂绿的渔家儿女,便成排结对。身披淡红色、咖啡色或者金黄色的硕大的扇贝外壳道具,翻飞飘舞起来。一会儿似彩蝶缓缓飞行;一会儿如银燕起伏腾跃;一会儿像仙女飘然下凡;一会儿若群鸥盘旋嬉戏。那整齐的动作,娴熟的技巧,宏达的阵容,喜庆的气氛,令人眼花缭乱,恍如置身在龙宫仙境之中。

长岛秧歌,不仅增添着节日的喜庆气氛,给人艺术和美的享受,还授人以生动的教育,助人以活动健身。每当欢庆节日,组织重大活动,都排练有时新教育内容的秧歌节目。如欢庆“七·一”、“国庆”、“中央两会”等活动,秧歌队里各色人物,总能演唱出“爱党、爱国”等新秧歌词。演唱者发自内心肺腑、观看者心领神会。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几年里,秧歌队里,总有一组“王、张、江、姚”四个小丑,在人民的口诛笔伐下,狼狈逃窜的活报剧。观众笑声不绝,痛快淋漓。至于“勤劳致富”、“孝敬老人”、“计划生育”、“拥军优属”等传统内容,多由队队男、女青年,着意装扮,脚踏高跷,手持道具,踏着锣鼓点,扭舞表演。场场演出新内容,年年都有新花样,常演常新,百看不厌。

长岛秧歌的筹备和演出,也有一套程序。进入农历腊月,渔业冬闲后期,修船补网,业已结束,各村的“同乐会”(建国后叫“俱乐部”),相继组建起来。创编节日,挑选演员,制作道具,都在积极准备。“辞灶”(腊月二十三)以后,便开始拉场排练。先在村内亮相演出,以求改进完善。

正月初一,天还不大亮,秧歌队便抓紧化妆集合,在“高照”的引领下,红旗、彩旗猎猎,锣鼓、喇叭声声,数百米长的秧歌大队,浩浩荡荡串出村子,在蜿蜒的山路上,像一条巨大的彩龙,向县、乡政府所在地的秧歌会演场地涌去。正月十五则到庙岛祭娘娘、赶庙会、闹元宵。

秧歌队进场演出,也讲究先来后到。一队秧歌在欢迎的鞭炮声中,开进观众自动围成的场地里,慢慢地绕场一周,各种高招绝技,尽情挥洒显露。一圈舞毕,节目逐个退场。最拿手的一、二个“压轴戏”,留在场中。铺开场面后,淋漓畅快地来个专长表演。配唱着“拜年”、“祝贺”等主题词,算是集体团拜的一种形式。在掌声、笑声、鼓乐声、鞭炮声的欢送中,完成了一个个村对的演出。

平日的重大喜庆活动,随时组织,爱好和擅长者,踊跃参加。近几年每临傍晚时分,海岛的街头巷尾,渔港码头,中老年人,少年儿童,自动组织,踏着录音节拍,摇羽扇,舞彩绸,扭起秧歌,休闲娱乐,活动健身。“渔家乐”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尽情地享受了长岛秧歌给人们带来的身心健康和艺术享受。
  上一条:     下一条: 长岛民俗之正月十五赶庙会拜妈祖,祈福安康
 
工信部备案号:
电话
13305450707
地址
山东省长岛县文苑路151号
邮箱
cdgn@163.com
长岛高能聚氨酯有限公司   Copyright (C) 2010-2024 gnjaz.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亿商网络制作与维护